豬咬尾巴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怎么解決?
發布時間:2021-08-26 瀏覽次數:3711次
豬咬尾癥又稱“反不適綜合癥”,是豬產生應激反應后常見的行為,凡是會讓豬感覺不舒服的各種環境因素、營養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都可能使豬群發生咬尾現象。其中,處于生產狀態下的豬群和剛進入斷奶期的仔豬,咬尾現象更頻發。
豬咬尾癥臨床表現可分為兩個時期:
(1)無損失時期。在這個階段,豬只會進行普通的并不會產生損傷,吸吮和咀嚼,不會產生實質性的損傷。
(2)實際損傷期。豬的尾巴會被咬傷、流血,容易因細菌感染發生炎癥及出現后續病癥,脊髓炎、椎骨坍塌甚至導致癱瘓或死亡。
當豬只因為咬尾癥受到感染且沒得到及時治療時,可能會出現貧血,成為“僵豬”,失去飼養價值。那么豬咬尾癥的出現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
(1)豬只本身的特性。
同一豬舍中,如果飼養了不同品種或者同一品種但是體重差異較大的豬,那么豬在吃食或者睡覺時會出現以大欺小現象。另外,仔豬本身活潑好動,可能彼此玩弄耳朵或尾巴,而后誘發咬尾癥。
(2)環境因素。
舍內溫度、濕度、光線強度過高或過低等不良豬舍環境以及突發的環境變化都會使得豬只出現應激反應致使咬尾。
(3)營養不足。
如果飼料的營養配比不合理使得豬只體內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不足時,可能會導致咬尾癥的出現。
(4)管理不當。
同欄豬只頭數過多導致管理混亂,豬只槽位以及飲水器不足等情況都會誘發咬尾癥的發生。
(5)疾病因素。
寄生蟲感染也是誘發豬咬尾癥的一大原因。當豬只感染寄生蟲時,會引發皮膚瘙癢而煩躁不安,當其選擇蹭墻解癢時,可能會導致皮膚出血,從而引起其他豬只的攻擊。
那么怎樣可以有效地預防咬尾癥的發生呢?
(1)合理組群。盡量將品質一致、食量和體重相仿,性情相近的豬放在一起飼養,飼養密度在每欄10~15頭為佳。
(2)放置適合豬啃咬的玩具。輪胎、鐵鏈、鹽磚等物體都可以充當豬的玩具,吸引其注意力。
(3)手術防治。一是盡早斷尾,在仔豬出生時,用剪鉗在離尾根大約1厘米處剪斷,并涂上碘酊防止感染即可。二是提前去勢,最好在仔豬1月齡時進行。仔公豬可閹割睪丸,仔母豬可摘除卵巢、子宮角,防止發情時出現爭斗、爬跨現象所引起的咬尾癥。
(4)合理配比飼料。飼料配比時要注意營養均衡,滿足豬只不同生理階段生長發育的需求。
(5)改善環境條件。保證豬舍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流通,減少細菌滋生,為豬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